省高速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引進新技術—— 路面廢料再利用 新修路面更節能
熱再生拌和站。
每次維護翻新一段瀝青混凝土路面時,銑刨起來的舊瀝青廢料堆總是困擾著施工人員。這些廢料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十分占地方。此外,新修路面所需的原材料瀝青和路用石料的價格又日趨上升,增加了路面維護成本,消耗自然資源。如何變廢為寶、減少污染、降低成本?福建省高速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的管理層在不斷探索這些問題。
今年新年伊始,該公司工程部技術人員呈報的兩份報告數據顯示,廠拌冷、熱再生技術使用舊路面廢料90%和20%,這些廢料通過再生加工后與新料混合,再次拌和成瀝青混合料鋪到路面,經檢測能符合路面性能的各項指標。
該技術的引進,為我省高速公路的養護帶來新的技術革命。日前,該公司項目經理陳錦全和技術負責人徐志華為我們揭秘養護修路新技術。
路面翻新養護廢料堆棄成問題
省高速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承擔著全省高速公路養護、路面專項工程施工等任務。公司項目經理陳錦全介紹,一個項目部所承攬的項目,保守估算會產生10萬噸廢料,這些廢料要被堆棄。而找地方堆棄它們,是一件很頭疼的事。從工地將廢料運到指定的地方堆棄,不僅會產生運費,有些地方還要收場地堆放費。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修筑的高等級路面大多為瀝青路面,而且進口瀝青占很大比例,價格昂貴,路用石料價格也日趨上升,原材料成本在整個路面工程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資源消耗較快,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原材料稀缺的情況。
鑒于上述情況,去年該公司在全省高速公路養護系統率先引進廠拌冷、熱再生技術,對舊瀝青混合料再生技術進行試驗。
廠拌冷、熱再生技術,是將需要翻修的瀝青路面舊料,經過銑刨、回收、破碎等工藝,和新料按配合比進行調配后重新拌合,形成具有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瀝青混合料,用于鋪筑路面中、下面層或基層的整套工藝技術。
經過多組的配合比試驗數據結果對比分析,技術人員選擇了熱再生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最好的一組配合比,應用到沈海高速泉廈段、廈漳段、漳詔段和廈蓉高速漳州段的瀝青路面維修工程。
而羅寧高速公路養護因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采用廢料利用率更高的冷再生技術。
新技術帶來
路面養護施工革命
該公司分別在福州南嶼和漳州豐山開展瀝青混合料廠拌熱再生、溫拌瀝青施工。
自從引進了這項新技術,路面養護的施工場面就跟以往大不一樣了,舊路面銑刨起來的廢料,被分類堆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著被重新利用,而對于管理人員來說,也不用再絞盡腦汁找地方丟棄廢料。
陳錦全介紹,過去再生材料主要用于低等級公路的路面和基層,近年來瀝青混合料再生技術發展較為成熟,發達國家在高速公路和一些重要交通道路的路面修復工程中已開始逐步推廣應用這項技術。
沈海高速泉廈段施工完全是采用瀝青熱再生技術施工,按照前期的驗證數據,每噸的瀝青混合料將摻進20%的回收料,雖然比例不大,但相比以往,已經是一個新的突破,不僅節約了砂石、瀝青材料,還節約了廢料的運輸費以及堆棄它們所要占用的場地。技術應用成熟后,將提高廢料的利用率。
冷再生技術廢料的使用率可高達90%,但由于冷再生混合料對施工時間要求高,最大運輸半徑只能在50公里以內,施工后還需要兩三天的養生期,因此不適合短期快速類和大修建設類的路面施工。受此條件影響,該技術此次只在羅寧高速上應用。
技術負責人徐志華說,養護工程施工的廢料丟棄本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冷再生技術從最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羅寧高速的養護修護工程,90%的舊路面結構材料都被利用上了。
利用回收料節省了大量能源
據該公司工程部負責人介紹,公司通過應用冷、熱再生技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以沈海高速路面維修工程為例計算,利用1噸回收料直接節約的材料費和運輸費約157.5元。本項目利用約1710噸回收料,共節約成本27萬元。
而冷再生技術,可直接減少30%的工程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廢料的堆放問題,也避免了環境污染。
沈海高速和羅寧高速的施工,為充分落實高速集團關于舊料循環回收利用、開展廠拌熱再生技術在高速公路養護應用、降低養護成本方面的要求,奠定了基礎。預計年度可以利用瀝青路面回收料1萬余噸,節省瀝青500噸,節省燃油3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噸。
(轉自福州晚報)